摘要

目的观察双基因重组载体预防兔乙醇性股骨头坏死(ONFH)的组织病理学变化。方法自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将购自河南省实验动物中心的80只兔采用完全随机化原则分为5组:正常组(N,正常动物,空白对照)、致敏组(H,仅马血清致敏,不给予白酒)、模型组[M,马血清致敏,烈性白酒10 ml/(kg·d)灌胃]、无关序列组[Con,马血清致敏,白酒灌胃,一侧股骨头注入无关序列pGFP-V-RS转染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双基因组(S,马血清致敏,白酒灌胃,一侧股骨头内注入双基因重组载体pGFP-V-RS-siPPARγ-exCGRP转染的BMSCs)。实验第4、8周末分批处死动物,观察兔股骨头病理学改变。两样本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分类变量数据资料分析采用χ2检验;数值变量资料统计采用方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最小显著性差异法(LSD)。结果实验第8周,S、H组中骨小梁面积分数分别为(40.80±3.16)、(41.20±3.65)%,与正常组[(41.80±3.6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88、0.661,P>0.05),明显高于M组[(28.10±2.55)%]、Con组[(28.30±2.6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846、8.496、8.322、8.089,P<0.01)。S、H、N组中空骨陷窝计数分别为(13.30±1.66)、(13.10±1.63)、(12.30±1.46)%,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243、1.279、1.273,P>0.05),明显低于M组[(39.30±3.86)%]、Con组[(39.10±3.6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7.502、18.397、17.686、18.397、18.505、19.282,P<0.01)。S、H组中最大脂肪细胞平均直径分别为(42.55±4.16)、(42.53±4.15) μm,与正常组[(41.36±3.85) μm]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594、0.577,P>0.05),明显低于M组[(52.31±5.26) μm]、Con组[(52.19±5.13) μ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116、4.128、4.129、4.141,P<0.01)。M、Con组中出现明显的早期ONFH病理学变化,股骨头软骨下骨区的造血组织显著减少,骨小梁变细稀疏、中断、结构紊乱,骨髓坏死,骨小梁面积分数降低、空骨陷窝显著增多,脂肪细胞增殖肥大,脂肪组织堆积。N组中无这些ONFH病理学改变。S、H组中病理学改变很少,骨组织结构接近于N组。8周时,M、Con组中病理学变化比4周时加重,ONFH发生率为87.5%、87.5%,而S、H、N组中为12.5%、12.5%、0%(χ2=9.833、9.833、12.444、9.833、9.833、12.444,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双基因重组载体能够高效阻止乙醇导致兔ONFH的组织病理学改变,预防乙醇性ONFH的发生,显著优于单一基因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