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数字媒介生态呼吁从“情感关系”的角度对“公共领域”进行新的概念化。通过比较两项“公共领域”研究不同模式的深层差异,从媒介与主体关系的视角对现代“公众”兴起的历史分析进行重新解读。“理性批判性”模式下的资产阶级“公共领域”,侧重从抽象、普遍规范的角度处理媒介与情感形式、理性论证的关系,最终落脚于“理性”标准与“法律”形式的统一;而“公众同情”模式则展示了媒介“询唤”情感、构建主体位置的塑形机制,新式“公众”同样具有批判性但呈现出“暧昧式的解放”,因此比“言说”模式充溢了更为复杂的情与理的叠交与冲突。后者在“去总体化”层面对新的数字“公共性”更富解释潜力,但新的数字“经验”蕴含着新的媒介调节观,概念重构当以此重新理解包括理性与情感关系在内的人类主体性。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