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气色”在当代汉语中常用于代指人脸上反映的身心健康或疾病状态,但对于“气色”为何有此用法,以及为何选用“气色”来代指此类语义的原因尚不明确。文章旨在考察“气色”概念的历史,从语言与医学思想两个视点出发,基于古代医学文献,以及两种汉语古今语料库,回溯“气”与“色”的独立本义,追寻其内涵来源;在古代医籍文本中,探讨了“气色”和身心健康、生命现象等关联的过程,及其在望诊中的运用;通过对古代非医文献中有关“气色”的语料统计和分析,明确古代汉语中“气色”的7种不同义项,证明了在现代汉语中其含义缩减的发展基础;最后基于现代汉语的语料,呈现其语义脱落和缩减的最终过程,并就“气色”概念史中的几个关键转折节点和成因进行深入分析,阐明其中源自语言发展规律、社会思想文化变迁的影响与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