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立足于法兰克福学派著名学者西奥多·阿多诺围绕战后艺术创作所提出的“奥斯威辛命题”,尝试探索战后大屠杀艺术形塑苦难之历史与伦理困境下的可行性及潜在价值。文章在对阿多诺的立场变动以及弗洛伊德、亚历山大等学者提出的创伤理论进行分析,从而揭露战后艺术创作局限性及合理性矛盾的基础上,进一步梳理了从纪念性雕塑、创伤现实主义发展到抽象艺术、新表现主义以及建立在“否定”之上的后现代主义的艺术实践过程,并重点通过对以色列艺术家马纳舍·卡迪希曼创作方式及观念表达的具体讨论,尝试呈现一种奥斯威辛命题的空间化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