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矿区土地复垦中,由于机械碾压导致复垦土壤呈现高压实状态,复垦土壤的有机质则因机械扰动而矿化。探究复垦土壤团聚体与有机质恢复机理,可为深入理解露天煤矿高压实复垦土壤质量演替规律提供依据。以平朔露天煤矿典型植被恢复模式——刺槐纯林不同复垦年限(0、3、12、14、17、25、28、32a)土壤及周边未扰动土壤(CK)为研究对象,采集0~20 cm表层土壤样品,分析土壤水稳性团聚体(>2 000μm、>250~2 000μm、53~250μm、<53μm)及团聚体碳(C)、氮(N)以及13C和15N同位素特征。结果表明:1)土地复垦中机械碾压破坏了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结构与稳定性,但随着复垦时间增加,32 a样地>250~2 000μm团聚体的比例较0 a提高737.02%,而53~250μm团聚体比例则降低19.25%;团聚体稳定性随着复垦时间而增加,表现为32a样地土壤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eanWeight Diameter,MWD)较0 a提高133%。2)各粒径团聚体C、N及C/N均随着复垦时间增加而增加,>2 000和>250~2 000μm团聚体C和N在土壤总C和N中占主导地位。>2000和>250~2000μm团聚体C/N整体上高于53~250μm团聚体。3)各样地土壤δ13C变化范围为-15.14‰~-26.40‰;δ15N的变化范围为1.13‰~10.87‰。>2 000、>250~2 000和<53μm团聚体的δ13C值及>2 000μm团聚体的δ15N值随复垦年限增加呈现降低趋势。与>2000μm和>250~2 000μm团聚体相比,53~250和<53μm团聚体中13C显著富集(P<0.05),这表明复垦土壤熟化过程中,土壤C从大粒径团聚体向小粒径周转。4)>2 000与>250~2 000μm团聚体中,新C占土壤总C的比例为>80%,且各样地间差异不显著(P>0.05),而在<53μm团聚体中,新C的比例在复垦14~17 a间显著增加,此后则变化不显著。上述结果表明,土地复垦中机械碾压增加了小粒径团聚体的比例,降低了团聚体稳定性,而随着复垦时间增加,植被恢复促进了土壤团聚体结构、稳定性及C、N的恢复。
-
单位山西财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