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采用第二代冷冻球囊进行冷冻消融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接受第二代冷冻球囊消融治疗房颤患者112例。记录每支肺静脉冷冻消融相关参数和并发症事件。手术3个月后进行规律的门诊随访,房颤复发定义为随访期内任何时间出现持续时间≥30 s房颤、心房扑动(房扑)或房性心动过速(房速)。结果在平均9(5,16)个月的随访中,冷冻消融治疗的成功率为86.6%(97/112)。术中在452根肺静脉冷冻消融中,平均每根肺静脉冷冻2 [1,3]次,平均最低温度-47 [-36,-57]℃。双上肺静脉冷冻消融中平均最低温度[左上肺静脉(LSPV)-49℃±5℃;右上肺静脉(RSPV)-50℃±6℃]低于双下肺静脉[左下肺静脉(LIPV)-43℃±5℃,右下肺静脉(RIPV)-45℃±3℃,P<0.01]。52.9%肺静脉在第1次冷冻消融中实时肺静脉电隔离(PVI), 67.0%肺静脉可以监测到实时PVI过程,96.2%肺静脉最终达到PVI。第1次冷冻中实时观察到PVI的过程,LSPV比例高于LIPV(P=0.014)、RSPV(P=0.002 2)和RIPV(P<0.0001),LIPV高于RIPV(P=0.002);冷冻消融中实时PVI的比例LSPV高于RSPV (P=0.012 6)和RIPV (P<0.0001),LIPV高于RIPV (P<0.0001);但最终达到PVI比例在不同肺静脉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7.1%,其中5例(4.5%)患者发生膈神经损伤,1例(1.0%)发生膈神经麻痹。结论采用第二代冷冻球囊进行冷冻消融治疗阵发性房颤是安全有效的,膈神经损伤仍是其主要并发症之一。
-
单位河池市第一人民医院;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邯郸市第一医院; 心血管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