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五四”以后到20世纪30年代,《祝福》与《生死场》这两个代表性的文本分别从不同的视域塑造了“被压迫与被奴役者的形象”以及“觉醒者的形象”,其中涉及“女性觉醒”的不同状态体现了历时性的“契合”。然而通过比较两个文本在叙述主体的转换、叙述语境的营造、悲剧结构的组织以及女性形象的展现上的显著差异,则可以发现作家代际间叙述话语中存在的“异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