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印太”作为一个地缘政治和国际战略术语,在全球范围内广为流传,然而国际学界对“印太”这一海洋政治概念的认识仍显贫瘠。本文致力于考证“印太”的思想史渊源,阐明“印太”概念诞生时的理论架构,并梳理其在时间与空间流动之际的创造性接收与再阐释。“印太”视域可以追溯至德国地缘政治学家卡尔·豪斯霍弗的空间政治思想。豪氏将马达加斯加至波利尼西亚的广大区域指定为一片有机的整体,冠以“印度太平洋”之名,与欧亚“大陆板块”相互平行,与“欧美”海洋势力相互对立。“印太”是豪斯霍弗将生态气候标识映射到欧亚“海缘政治”断层线的一种权宜设想。这一理论创新源起于连锁交错的语境。“印太”基于海洋学、民族学、历史语言学等学科的整合、会通与再创造,继承了普鲁士启蒙思潮的地理关怀,也反映了德国思想界为制衡欧美竞争对手,思索亚洲政治潜力的转向。因此,豪斯霍弗的“印太”构想呈现出一种反殖民主义愿景。豪氏希望“印太”海洋带突破德国的地缘困境,也期待中国、印度政治觉醒、民族自决、文化互通,反制殖民主义国家。豪斯霍弗复杂的“印太”思想经历了多层传播、接收、蜕变。尽管在印度、中国影响力有限,豪氏在日本却因介入了“泛亚细亚主义”的思想语境,产生了关键性共鸣,形成了巨大影响。详考“印太”的思想史,是以全球思想史方法考察地缘政治学的案例研究,也是通过发掘过去观念反哺当今政治语言的贡献,更是反思殖民主义政治遗产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