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现货和期货的界分一直是悬而未决的商法难题。随着平台科技的赋能,本土特色的大宗商品中远期交易平台不断涌现,现货买卖逐渐出现风险对冲的期货化特征。为减少风险的衍生,监管部门以形式要件为纲草设了现货和期货的区辨标准,但内容严苛且欠周延,对要件的关联也存在认知偏差,导致同案不同判现象频发。域外逐步形成了实质主义的整体审查法,以交易目的为核心关注,然该法赋权要素过多且偏重结果倒推,认定成本较高。国际最新方案不再固守“非黑即白”的现货和期货之分,而将中间市场正名化,通过规制场所切入风险治理。我国当以回应型商法理念为遵循,从三维度进行规制改革:一是上溯前提,纠正形式主义的现货和期货区分方法,围绕目的、合约、主体、机制、结果和场所六要素进行辨识;二是本体正名,制定《交易场所监督管理条例》,增进大宗商品中远期交易平台的合法性基础;三是下延补充,强化交易平台的合规治理和责任边界。以此为基,回归服务实体经济的初衷,多层次商品交易市场(现货即期→大宗中远期→期货)的构筑值得期待。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