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以提那罗爪哇大豆和热研5号柱花草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底肥、氮素、灌水处理对2个牧草生长与饲草产量及种子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行距为100 cm时,牧草生长量和种子产量较高,而行距为50 cm时,2个牧草的草产量最高;磷肥水平为1 000 kg/hm2时,提那罗爪哇大豆生长量、分枝数、种子产量和草产量最高;磷肥水平为1 000 kg/hm2时,热研5号柱花草生长量、分枝数和草产量最高,磷肥水平为667 kg/hm2时,其种子产量最高。与未追肥对比,每株追施3和6 g尿素,提那罗爪哇大豆蔓长、1级分枝和种子产量高于未追肥处理水平。每株追施6 g尿素,热研5号柱花草株高和种子产量高于未追肥处理;每株追施3 g尿素其株高、种子产量和草产量高于未追肥处理水平。与未灌溉处理对比,30 d灌溉1次的提那罗爪哇大豆主蔓长、1级分枝、草产量和种子产量较高;对于热研5号柱花草,30 d灌溉1次,其1级分枝、草产量和种子产量高于未灌溉处理;生殖生长期灌溉对提那罗爪哇大豆种子产量影响较大。柱花草和提那罗爪哇大豆种子和饲草生产中,合理的行距分别为100和50 cm,底肥施用量为667~1 500 kg/hm2,每株追肥量为3~6 g尿素,30 d灌溉1次,严重干旱可15 d灌溉1次。本研究为区域提那罗爪哇大豆和柱花草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
单位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热区生态农业研究所; 红河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