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评估眼后段外伤患者的人口统计学规律,探讨玻璃体切除术治疗的术后视觉效果,并比较术前和术后变量对术后视觉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03/2015-06我院收取的90例90眼行玻璃体切除术的眼后段外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视力、创伤发生地点、解剖学位置、损伤属性、伤口长度、传入性瞳孔障碍的发生、手术时间等信息。使用眼外伤评分(OTS)对患者的视力进行评价。所有患者均随访6mo以上。结果:所有入选患者均获得182240(中位数198)d随访。所有患者中男77例77眼,女13例13眼,平均年龄32.7±15.8岁。47例47眼(52%)患者的创伤发生在工作场所,14例14眼(16%)发生在家庭。患者平均视力(LogMAR)从术前(2.36±0.72)到术后(1.50±1.14)得到明显改善。术前患者23例23眼的视力好于2.0,这些患者的术后视力改善显著优于术前视力较2.0差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早期手术组(<7d)与延迟手术组(>7d)相比视力改善值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损伤发生在Ⅰ区和Ⅱ区的患者术后视力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但Ⅲ区损伤患者的术后视力显著差于Ⅰ区和Ⅱ区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传入性瞳孔障碍的患者术后视力更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OTS评分患者相比,术前、术后视力及术前术后视力差均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眼后段损伤更易发生于40岁以下的男性,且发生地点多为工作地。患者的术后视力与传入性瞳孔障碍、OTS评分、视力损伤区域相关,与手术时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