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讨连云港市细颗粒物(particulate matter 2.5,PM2.5)、可吸入颗粒物(particulate matter 10,PM10)对5~15岁青少年流感样病例的短期影响,为流感样病例的预警和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收集2015—2018年连云港市大气污染物日均浓度、气象资料及5~15岁流感样病例日门诊量。利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流感样病例与空气污染物、气象因素的相关性,基于广义相加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 GAM)、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istributed lag nonlinear model, DLNM)探讨青少年流感样病例与PM2.5、PM10关联及剂量反应、滞后效应。结果 在最强滞后情况下GAM单变量分析结果显示,PM2.5、PM10每增加一个标准差单位,流感样病例日门诊量分别增加2.4%[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RR)=1.024,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95%CI)=1.011~1.038]和2.2%(RR=1.022,95%CI=1.008~1.036),校正其他因素后,PM2.5、PM10与流感样病例日门诊量的统计学关联仍存在(PM2.5:RR=1.030,95%CI=1.014~1.046,P<0.01;PM10:RR=1.022,95%CI=1.007~1.038,P<0.01)。剂量反应关系显示,低浓度时,随PM2.5、PM10增加,流感样病例发生风险逐减升高,经历平台期,发病风险下降。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显示,PM2.5、PM10与流感样病例日门诊量存在明显滞后效应,lag0~lag10、lag20~lag30各出现1个强滞后效应。结论 PM2.5、PM10浓度增加可使流感样病例的发病风险升高,存在剂量反应与滞后效应。
-
单位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