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比较不同电脉冲密度脊髓电刺激(SCS)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7年8月至2018年12月, 就诊于青岛市市立医院疼痛科的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30例, 年龄50~70岁, 性别不限, ASA分级为Ⅰ或Ⅱ级, 视觉模拟评分(VAS)>7分。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传统脊髓电刺激组(CS组)、高电脉冲密度脊髓电刺激组(HD组)与低电脉冲密度脊髓电刺激组(LD组), 每组10例。其中CS组在治疗过程中采用传统的治疗参数;HD组在治疗过程中采用高电脉冲密度, 设定为10%~15%;LD组在治疗过程中, 将电脉冲密度范围设定在相对较低的范围为4.8%~10%。记录3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3 d、10 d、1个月、3个月和6个月时的简化麦吉尔(SF-MPQ)评分、疼痛警觉和意识问卷(PVAQ)评分、匹斯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及VAS评分。结果与治疗前相比, 3组患者SF-MPQ、PVAQ、PSQI与VAS评分治疗后均降低(P均<0.05);治疗后不同时点SF-MPQ评分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73.430, P<0.05);3组间SF-MPQ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285, P>0.05)。治疗后不同时点PVAQ评分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38.401, P<0.05);3组间PVAQ评分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449, P<0.05)。治疗后不同时点PSQI评分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13.603, P<0.05);3组间PSQI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3.363, P>0.05)。治疗后不同时点VAS评分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79.450, P<0.05);3组间VAS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945, P>0.05)。HD组患者的电极参数调整次数较LD和CS组低[(3.1±0.5)比(4.2±0.6)比(4.8±0.8)次/人, P均<0.05]。结论不同电脉冲密度均可有效缓解PHN临床症状, 高电脉冲刺激可以更好地降低患者对疼痛异感的关注, 并减少电极参数调整次数。
-
单位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 青岛市市立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