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不同治疗方式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保定市第一医院106例STEMI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选取时间为2018年5月—2020年6月,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组(n=37)、溶栓后早期PCI组(n=35)、溶栓后择期PCI组(n=34),比较三组患者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分级、神经生长因子(NGF)、心脏肌球蛋白结合蛋白(cMyBP-C)水平;观察术后6个月内不良事件。结果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三组LVDd、LVEF、NGF、cMyBP-C的时点效应、组间效应、时点与组间的交互效应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方差比较,术前,三组LVDd、LVEF、NGF、cMyBP-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时,三组NGF、cMyBP-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显示,治疗后7 d、6个月,溶栓后早期PCI组的LVDd低于急诊PCI组和溶栓后择期PCI组,而LVEF高于急诊PCI组和溶栓后择期PCI组(P<0.05)。PCI术前,溶栓后早期PCI组和溶栓后择期PCI组的NGF、cMyBP-C低于急诊PCI组(P<0.05);PCI术后,溶栓后早期PCI组的NGF、cMyBP-C低于急诊PCI组和溶栓后择期PCI组(P<0.05)。在冠状动脉TIMI血流分级比较中,溶栓后早期PCI组TIMI血流分级3级占比最高,但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后早期PCI组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低于急诊PCI组、溶栓后择期PCI组(P<0.05)。结论 急诊PCI、溶栓后早期PCI及溶栓后择期PCI均能有效改善STEMI患者的心功能,但溶栓后早期PCI改善效果更为理想。

  • 单位
    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