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探究不同遮阴处理对花榈木(Ormosia henryi Prain)幼苗生长、生理的影响,分析其对遮阴的响应策略,为获得花榈木人工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以6个月大花榈木幼苗为试验材料,设置4个不同遮阴处理:100%NS (NS:Nature Sunshine)、79%NS、62%NS、43%NS,处理180 d后测定生长和生理指标.结果显示:随着遮阴程度的增强,花榈木幼苗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逐渐减弱,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和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呈先升后降趋势;幼苗叶绿素a、叶绿素b含量逐渐提高,而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淀粉及氮磷钾元素含量逐渐降低.幼苗MDA含量、抗氧化酶(SOD、POD、CAT)活性随光照强度的减弱呈先降后升趋势,在79%NS处理下含量最低,说明幼苗在该处理下受迫害程度最小.幼苗苗高、地径生长量等生长指标呈先升后降趋势,在79%NS处理下幼苗苗高、地径等生长指标最大.研究发现,79%NS处理有利于幼苗生理响应和形态生长.全光照阻碍幼苗部分正常代谢和氮磷钾元素吸收;过度遮阴会降低ΦPSⅡ和光合作用,导致MDA积累,造成渗透胁迫,但幼苗可以通过体内抗氧化酶的协同合作减少该负面效应;过强或过弱光照都会影响幼苗苗高、地径等生长,因此,培育花榈木幼苗需要适当遮阴.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