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血清代谢组学的荆防合剂干预慢性自发性荨麻疹发病机制研究

作者:肖贺; 程国良; 李冰; 王现珍; 孔冉冉; 潘丽红; 张贵民*
来源:中国中药杂志, 2022, 47(20): 5488-5493.
DOI:10.19540/j.cnki.cjcmm.20220610.401

摘要

为了阐明荆防合剂治疗慢性荨麻疹的效果及作用机制,并考察慢性荨麻疹对血液内源性代谢物代谢紊乱的调控作用,将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荆防合剂组,造模及给药持续21 d。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联用(UHPLC-ESI-QE-Orbitrap-MS)代谢组学技术,测定小鼠血清中内源性小分子物质变化。分析小鼠血清内源性代谢产物的变化规律,寻找潜在的生物标志物。结果显示,荆防合剂可以对其中16个生物标志物进行调控,主要包括牛磺酸(taurine)、谷氨酸(glutamate)、琥珀酸(succinic acid)、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aenoic acid)、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等。通过MetaboAnalyst进行代谢通路分析,将P<0.01作为潜在的关键代谢通路,共有10条代谢通路与荆防合剂治疗慢性荨麻疹密切相关,包括谷氨酸代谢,牛磺酸和亚牛磺酸代谢,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花生四烯酸代谢,三羧酸循环,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物合成,谷胱甘肽代谢,苯丙氨酸代谢,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丁酸代谢。其中谷氨酸代谢、丁酸代谢涉及的代谢通路较多。因此推测荆防合剂对荨麻疹模型小鼠血清造成紊乱的相关代谢通路具有平衡调节作用,对荨麻疹小鼠体内代谢差异物有向正常水平回调的趋势。这为从内源性代谢物和体内代谢通路的角度研究荆防合剂的作用机制提供了依据。同时,该文探究的内源性物质可作为预防荨麻疹的重要生物标志物。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