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分析结直肠息肉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后迟发出血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为预防术后出血提供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8年5月于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消化内科住院行大肠息肉EMR治疗的922例患者的病例资料,按照术后是否出血分为出血组(n=37)和未出血组(n=885)。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合并疾病、经EMR切除的息肉情况、EMR操作情况等进行比较;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EMR治疗后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出血组长期吸烟的患者比例(37.8%)明显高于未出血组(18.8%,P<0.05),而合并高血压病、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慢性肝肾疾病的比例与未出血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组中息肉分布于多个肠段的患者比例(35.1%)高于未出血组(18.2%,P<0.05),且切除数量[(1.81±1.08)枚]、最大基底直径[(0.95±0.35)cm]、基底直径[(0.83±0.31) cm]均明显高于未出血组[(1.43±0.85)枚、(0.76±0.27) cm、(0.71±0.23) cm,P<0.05]。出血组钛夹放置稀疏、创面覆盖不全、倒伏的比例(40.5%、43.2%、48.7%)均明显高于未出血组(11.2%、10.1%、22.3%,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长期吸烟、息肉最大基底直径大以及钛夹放置稀疏、覆盖不全、倒伏是EMR治疗后迟发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长期吸烟、息肉基底直径大、钛夹封闭不佳的患者在EMR治疗后易发生出血。术后以钛夹对创面进行高质量的封闭是预防迟发出血的重要措施。
-
单位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