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角度量化复位方法在颅底凹陷合并寰枢椎脱位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5月至2022年5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38例颅底凹陷合并寰枢椎脱位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男性5例, 女性33例, 年龄(53.5±9.9)岁(范围:38~80岁)。患者均行后路C1~2小关节间融合器置入+枕颈间悬臂压棒复位术治疗, 术前利用前期研究建立的寰枢椎复位几何模型测算复位角度, 根据测算结果制备成品预弯钛棒, 术中进行角度量化复位。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理论复位角度和实际复位角度的差异。结果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 斜坡枢椎角的术前理论复位角度为(10.62±1.78)°(范围:6.40°~13.20°), 实际复位角度为(10.53±1.63)°(范围:6.70°~13.30°),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88, P=0.100);术前测算的理论术后后枕颈角为(117.37±5.88)°(范围:107.00°~133.00°), 术后实际测量为(118.25±6.77)°(范围:105.40°~135.80°), 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t=-0.737, P=0.466)。患者术后随访均>6个月, 症状均明显改善, 小关节间融合满意, 未出现切口感染、内固定断裂、移位, 无寰枢椎再失位等远期并发症。结论在颅底凹陷合并寰枢椎脱位的治疗中, 角度量化复位方法可术前测算斜坡枢椎角的理论复位角度, 指导术前制备相应角度的预弯钛棒, 实现寰枢椎复位的角度量化。
-
单位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