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经脐带挤压(UCM)后早产儿肠系膜上动脉(SMA)血流参数变化及其与喂养耐受性的关系。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 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8年6月至2020年2月在上海市嘉定区妇幼保健院出生并符合纳入标准的早产儿共88例, 分别纳入UCM组45例及早结扎脐带(ECC)组43例, 于第1次喂养前15 min(餐前)和喂养后60 min(餐后), 采用GE Voluson 73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SMA血流参数:如收缩期峰值流速(PSV)、时间平均流速(TAMV)、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 分别比较2组早产儿的出生胎龄、出生体质量、出院体质量、SMA血流参数变化、达到全肠内营养时间、住院时间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病率等情况, 采用t检验、χ2检验、Fisher′s确切概率法和秩和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1.UCM组和ECC组早产儿的出生胎龄、出生体质量、母亲产前血红蛋白水平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在SMA各血流参数中, 除RI外其余各参数均为UCM组高于ECC组, 但仅餐前TAMV[(24.74±11.47) cm/s比(20.24±7.71) cm/s]、餐后TAMV[(42.11±15.74) cm/s比(28.31±9.99) cm/s]及TAMV的增加幅度[(13.89~20.86) cm/s比(5.31~10.82) cm/s], 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其余各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多元线性回归显示出生胎龄、出生体质量、PSV的升高及PI的下降与达足量喂养天数呈负相关(均P<0.05)。4.UCM组早产儿达到全肠内营养时间[(11.75±7.36) d比(13.38±8.12) d]及喂养不耐受发病率[13.3%(6/45例)比20.9%(9/43例)]均低于ECC组, 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UCM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血红蛋白, 改善SMA血流, 可能对早产儿的喂养耐受性有益。

  • 单位
    上海市嘉定区妇幼保健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