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基于改进的三维生态足迹模型测度江苏省2009—2016年的人均生态足迹、足迹深度与足迹广度,定量分析江苏省自然资源利用状况的时空变化特征;用改进的T型关联分析探讨江苏省人均生态足迹的驱动因子,并利用灰色预测模型GM(1,1)预测江苏省2019—2022年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的演变趋势。结果表明:1) 2009—2016年,江苏省人均生态足迹、人均生态赤字、足迹深度与足迹广度均呈上升趋势,人均生态承载力略有下降。除建设用地外,耕地、林地、牧草地、水域与化石能源用地均处于生态赤字状态,其中,化石能源用地的生态足迹占全省生态足迹的主要部分;牧草地与水域的足迹深度较高,资源存量透支较为严重;耕地的足迹广度占全省足迹广度的主要部分,其在研究期内略有下降。省内各城市间足迹深度与足迹广度的差异较大,足迹深度表现为苏南>苏中>苏北,足迹广度为苏北>苏中>苏南。2)引导第三产业发展,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增强区域贸易交流能够缓解人均生态足迹的增长;人均GDP的增长、城市化水平以及人口规模的提高促进了生态足迹的增长。3) 2019—2022年,江苏省人均生态足迹将进一步增加,人均生态承载力将小幅下降,生态赤字现象将继续存在且总量不断增加,生态环境压力进一步加剧。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