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食物诱导的大鼠脂肪肝模型的比较

作者:孙健; 张建龙; 褚忠华; 叶华; 徐鋆耀; 殷子; 朱玥; 王捷
来源: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2013, 30(9): 1988-1990,封4.
DOI:10.3760/cma.j.issn.1001-9030.2013.09.075

摘要

目的 比较3种不同食物诱导的大鼠脂肪肝模型中脂肪变类型及代谢表型之间的差异.方法 将雄性LEWs大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给予普通饲料(NC组)、胆碱-蛋氨酸缺乏饲料(MCD组)、低胆碱-蛋氨酸加高脂饲料(MCD+ HF组)和低胆碱-蛋氨酸加高糖饲料(FLD组)饲养l、2、4、6周及3个月.评估不同组各时间点大鼠肝脏脂肪变的程度,观察脂肪变病理类型、肝脏酶学改变及脂质过氧化和抗氧化水平变化.结果 MCD组大鼠体质量减轻约30%并有超过66%的肝脏细胞脂肪变性,肝脏酶学以谷丙转氨酶(ALT)升高为主(与NC组比较,P<O.05),脂质过氧化产物(LP0)较NC组升高160倍(P<0.05),谷胱甘肽(GSH)含量第1周与N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饲养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至MCD+ HF组及FLD组水平;MCD+ HF组大鼠体质量曲线与N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有超过66%的肝脏细胞脂肪变性,以谷草转氨酶(AST)升高为主,LPO升高约4倍(与NC组比较,P<0.05),GSH含量自第1周起较NC组降低(与NC组比较,P<0.05);FLD组大鼠体质量曲线与N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JP>0.05),但仅表现轻度脂肪变,其肝脏酶学结果与NC组相似,但其LPO及GSH变化与MCD+ HF组相似.结论 不同的食物诱导的脂肪肝形成机制不同,这可能导致了脂肪肝研究中不同的实验结果.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