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观察早期补充外源性肉碱对严重烫伤大鼠肝脏线粒体损伤的影响并探讨其病理机制。方法取72只成年雌性SD大鼠,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伤组、烫伤组、烫伤+肉碱组, 每组24只。假伤组大鼠背部浸入37 ℃水浴锅中12 s模拟致伤, 伤后不补液。烫伤组和烫伤+肉碱组大鼠背部浸入98 ℃水浴锅中12 s造成30%体表总面积(TBSA)Ⅲ度烫伤, 伤后立即按照Parkland补液公式经尾静脉注射乳酸钠林格液4 mL·kg-1·%TBSA-1。烫伤+肉碱组大鼠同时于伤后1 h开始, 经尾静脉注射左旋肉碱溶液300 mg·kg-1·d-1。伤后12、24、48、72 h, 各组分别取6只大鼠收集腹主动脉血及肝组织, 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肉碱、β羟丁酸、鸟氨酸氨基甲酰转移酶(OCT)含量, 全自动生化检测分析仪测定血清乳酸脱氢酶(LDH)、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的含量, 行大鼠肝脏组织形态学观察。对数据行析因方差分析、SNK检验或Tamhane检验、Bonferroni校正。结果 (1)烫伤组大鼠伤后各时间点血清肉碱含量明显低于假伤组(P<0.05), 烫伤+肉碱组大鼠伤后12、24、48 h血清肉碱含量明显低于假伤组(P<0.05), 伤后72 h烫伤+肉碱组[(28.2±3.0)μg/mL]大鼠血清肉碱含量与假伤组[(29.4±4.0)μg/mL]相近(P>0.05)。烫伤+肉碱组大鼠伤后各时间点血清肉碱含量明显高于烫伤组(P<0.05)。(2)烫伤组与烫伤+肉碱组大鼠伤后各时间点血清β羟丁酸含量明显低于假伤组(P<0.05), 2组大鼠血清β羟丁酸含量均呈现上升趋势, 于伤后72 h达峰值, 分别为(1.77±0.30)、(2.93±0.44)mmol/L。烫伤+肉碱组大鼠伤后各时间点血清β羟丁酸含量明显高于烫伤组(P<0.05)。(3)烫伤组与烫伤+肉碱组大鼠伤后各时间点血清OCT含量明显高于假伤组(P<0.05), 2组大鼠血清OCT含量均呈现降低趋势, 于伤后12 h达峰值, 分别为(186.28±6.77)、(163.38±9.34)ng/mL。烫伤+肉碱组大鼠伤后各时间点血清OCT含量明显低于烫伤组(P<0.05)。(4)烫伤组大鼠伤后各时间点血清LDH含量明显高于假伤组(P<0.05)。烫伤+肉碱组大鼠伤后12、24 h血清LDH含量明显高于假伤组(P<0.05), 于伤后12 h达峰值[(2 226±274)U/L];伤后48、72 h血清LDH含量与假伤组相近(P>0.05)。烫伤+肉碱组大鼠伤后各时间点血清LDH含量明显低于烫伤组(P<0.05)。(5)烫伤组与烫伤+肉碱组大鼠伤后各时间点血清ALT、AST含量明显高于假伤组(P<0.05)。烫伤+肉碱组大鼠伤后48、72 h血清ALT含量低于烫伤组(P<0.05), 伤后48 h血清AST含量低于烫伤组(P<0.05), 其余时间点与烫伤组相近(P>0.05)。烫伤+肉碱组大鼠血清ALT、AST含量均呈现降低趋势, 于伤后12 h达到峰值, 分别为(260±25)、(1 511±145)U/L。(6)伤后各时间点假伤组大鼠肝组织基本正常, 烫伤+肉碱组大鼠肝组织损伤程度均较烫伤组大鼠轻。其中, 伤后72 h烫伤组大鼠肝组织可见明显胞质疏松、肝组织结构缺失伴弥漫性脂肪变性及大片凝固性坏死;烫伤+肉碱组大鼠肝组织仅可见局部散在的脂肪变性。结论严重烫伤大鼠早期补充外源性肉碱, 可使血清肉碱和β羟丁酸含量更快恢复到正常水平, 减轻肝细胞线粒体损伤, 维持严重烫伤早期肝细胞的代谢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