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采用高分离度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通过非靶向代谢组学方法分析大鼠血清中与人参和西洋参药性差异相关的内源性代谢物的变化,研究温凉药性的作用机制,进而探究炮制对药性影响的效应。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处理数据,对比分析人参、红参、西洋参和西洋红参组的代谢物轮廓谱差异,并通过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和数据库生物信息的提取检索,共鉴定出16种潜在差异内源性生物标志物,并对其代谢的相关通路进行系统分析。通过对比16种潜在差异内源性生物标志物在各组中的含量变化趋势发现,其中10种潜在差异生物标志物与人参和红参的温性药性相关,9种潜在差异生物标志物与西洋参和西洋红参的凉性药性相关。对差异生物标志物的相关代谢通路深度分析发现,人参和西洋参主要对氨基酸代谢、糖酵解、脂肪酸等能量代谢的调节发挥整体药效作用并表现出药性温凉的差异。各组之间内源性生物标志物含量的变化规律提示红参组能量代谢强于人参组,与传统炮制理论"人参经炮制后温补作用更强"相一致。而西洋红参的药性与西洋参相似,整体表现为凉性,但凉的程度不及西洋参,对机体具有微凉作用。可见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可用于研究中药药性差异机制及炮制对中药药性的影响。
-
单位长春中医药大学;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长春质谱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