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肌松药1942年首次应用于临床实践, 开创了现代麻醉学的新篇章[1], 奠定了以镇痛、镇静、肌松和抑制应激等四要素一体化围术期管理模式, 使心胸外科手术、神经外科手术、器官移植手术以及腔镜手术等领域取得突破性发展。随着肌松药和肌松拮抗剂研究逐步深入, 大量的临床研究证实适度肌松有利于气管插管、减少麻醉药物用量、提供更稳定的血流动力学和良好的手术条件。然而, 由于肌松药残余带来的呼吸抑制甚至死亡等风险, 使得麻醉医师在实际工作中对肌松药的应用十分谨慎。随着腔镜手术为代表的新技术的广泛应用, 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开始重新衡量深肌松和中度肌松麻醉下的风险与收益。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