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性保留控尿肌群技术在腹腔镜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朱再生*; 周鹏飞; 施红旗; 应明亮; 薛亚东; 徐敏; 王跃平; 胡洋; 肖云渊; 胡胜晔
来源: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3, 28(02): 104-111.
DOI:10.3760/cma.j.cn101202-20220430-00134

摘要

目的探讨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LRP)中解剖性保留控尿肌群技术对术后早期控尿功能恢复的影响, 及其肿瘤学安全性。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16年1月—2020年6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金华医院泌尿外科采用LRP治疗的前列腺癌患者共292例, 将其中采用解剖性保留控尿肌群技术的83例纳入观察组;对另外209例接受经典前列腺癌根治术的患者与观察组患者进行1∶1倾向性评分匹配, 选择其中83例纳入对照组。全组共166例, 年龄45~75(64.0±7.3)岁, BMI 21~31(24.4±2.4)kg/m2。对比分析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病理TNM分期、Gleason评分、术后留置导尿时间、手术并发症和手术切缘阳性(PSM)率;采用Kaplan-Meier法评估患者3年、5年无生化复发(BCR)累积生存率;根据术后每天使用的尿垫数量进行控尿功能分级评估, 分别于拔除导尿管后的当天(第1个24 h)、1周及1、3、6、12个月时, 观察并对比2组患者控尿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2组患者年龄、临床分期、危险分级、膀胱颈和神经保留与否等临床基线特征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全组166例均在腹腔镜下完成手术, 术后恢复良好, 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病理TNM分期、术后Gleason评分、术后留置导尿时间和手术并发症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观察组PSM率为10.84%(9/83), 低于对照组的13.25%(11/83),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3, P=0.633)。2组患者术后随访12~71个月, 平均33.73个月。随访期间无死亡病例。观察组3年、5年无BCR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0.2%和73.2%, 对照组分别为91.4%和77.8%, 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8, P=0.535)。在拔除导尿管后当天、1周及1、3、6个月, 观察组完全控尿率分别为39.76%(33/83)、53.01%(44/83)、66.27%(55/83)、90.36%(75/83)和97.95%(81/83), 对照组为16.87%(14/83)、21.96%(18/83)、38.55%(32/83)、53.01%(44/83)和68.67%(57/83);观察组控尿功能分级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4.24、-4.09、-3.78、-5.61、-4.99, P值均<0.001);拔管后12个月, 2组完全控尿率分别为98.80%(82/83)和93.98%(78/83), 控尿功能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67, P=0.094)。术后3个月, 观察组控尿(完全+社交)率达100%(83/83), 高于对照组的73.49%(61/8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36, P<0.001)。结论 LRP中解剖性保留控尿肌群技术的应用有助于患者术后早期恢复控尿功能, 且不影响手术的肿瘤学安全性。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