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正>在全球女性恶性肿瘤中,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居第6位,2016年据全球疾病负担研究估计,全球每年新增病例32万,死亡病例约9万[1]。自1988年修订分期以来,子宫内膜癌分期系统历经多次修改,最新一次修订是在2009年,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对子宫内膜癌分期采用手术病理分期,既彰显了手术在治疗中的重要性,也显示了与临床分期相比,病理分期的准确性。但目前仅基于肿瘤解剖范围的分期,并未考虑其他与预后相关的重要因素。在过去的10年中,与子宫内膜癌相关的免疫组织化学、分子遗传学、预后因素分析、前哨淋巴结评估以及微创手术等不同治疗方式对预后的影响等多个领域涌现出新
-
单位山东大学齐鲁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