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0世纪前期,山东乡村社会的民间互助以个人家庭与家族的生存利益为核心进行驱动,以血缘亲情与共同的社会资源获取为双重联结纽带,以族规、乡俗等"礼"规范为外在约束,进行群体力量的凝聚以应对社会环境、宗族内部矛盾变化带来的挑战,保证宗族血脉的延续。普通民众在发生传统意义的天灾人祸与外力冲击时,除家族外几乎没有可以求助的力量。历史动乱期,传统乡村的"民间互助"成为应对社会大波动的重要亦近于唯一的有效方式。一般而言,民间互助主要分为血缘性、地缘性、业缘性几种,从乡村社会互助实践看,互助的亲缘性特征明显,地缘互助失去亲缘纽带将无法持久,业缘性更具有附属性质,而教会等外来组织参与民间援助则是这一时期的新现象。然而,这一时期传统互助观念与形式日益呈现"传承"与"背离"的特征,随着西方文明和近代化进程对传统的冲击,互助条件逐渐被破坏,但民间互助思想的遗绪依然影响着乡村社会。乡村互助在发生正面作用的同时,其封闭性、礼俗认同边界与处世习惯也对国人的国家、民族、法律意识产生负面影响。总其要旨,在一定地域空间,乡村互助承载着共同的文化情感与精神归属,而探寻乡村互助背后的文化因子,取其精义在新时代农村中因时因地因情地选择性重塑,对当代农村的文化发展和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有着重要作用。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