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岭民族走廊乡村中,垃圾食品消费与政府治理是否到位,以及农户的收入水平、文化水平、阶层地位关系密切。但在贫富分化、民族意识定向推定等因素作用下,作为社会问题的垃圾食品却易被置换表述为"民族问题"。经济发展和日常化社会治理,方是对症之药。防范社会问题转化为"民族问题",应是中国民族与社会理论本土化的探索方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