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时机开始康复于预对2岁前脑瘫高危儿粗大运动疗效的影响。方法将我院出生后14 d、有脑瘫高危因素、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NBNA)评分<35分的新生儿(225例)作为脑瘫高危儿纳入研究对象,剔除失访、死亡及被诊断为其它疾病患儿11例,最后完成本研究214例,其中男117例,女97例。根据患儿开始接受正规康复干预时的月龄分为Ⅰ组(42例)、Ⅱ组(47例)、Ⅲ组(37例)和Ⅳ组(25例),分别于出生后月龄≤3个月、36个月、612个月、1224个月开始接受正规康复干预(包括住院康复干预和家庭康复干预),以住院康复干预(23周)-家庭康复干预(46周)一住院康复干预(23周)的模式进行,在患儿整体发育接近或达到正常发育水平时,则停止住院康复干预改为单一的家庭康复干预;将未接受正规康复干预仅接受家庭康复干预的63例脑瘫高危儿作为家庭康复干预组(V组)。住院康复干预措施主要是根据患儿症状及体征合理应用营养神经药物、物理因子疗法、手法治疗、运动疗法、认知训练、引导式教育、支具及矫形器;家庭康复干预措施主要是由康复医师和康复治疗师共同制订详细、规范、个体化的运动方案,教会家长正确执行运动处方及简单的手法治疗,并要求家长在家庭完成康复干预,每日12次按运动处方做运动同时进行手法治疗,每次3545 min,每12个月到门诊定期复诊。分别于脑瘫高危儿出生后3、6、12、24个月时,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检测患儿的粗大运动发育能力,并记录各时间点GMFM评分;统计各组住院总时间以及临床诊断为脑瘫和运动发育迟缓的例数;统计各组脑瘫高危儿2岁时的预后(优、良、一般、差)例数,计算各组预后优良率。结果①月龄3个月时,Ⅰ组至V组的GMFM评分依次明显增高,分别为(5.00±1.89)、(6.80±1.55)、(8.44±1.26)、(11.10±1.72)和(12.70±1.64)分,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月龄6个月时,Ⅰ组、Ⅱ组、Ⅲ组的GMFM评分分别为(39.10±7.95)、(40.60±3.68)和(43.40±3.84)分,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显著低于Ⅳ组[(49.90±3.32)分]和V组[(52.40±1.48)分],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O.01);月龄12个月时,Ⅰ组至V组的GMFM评分分别为(177.20±16.92)、(172.10±13.81)、(157.50±18.93)、(163.00±9.04)和(178.50±4.72)分,其中Ⅰ组与Ⅱ组、Ⅰ组与V组比较,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Ⅰ组、Ⅱ组、V组均显著高于Ⅲ组和Ⅳ组(P<0.05);月龄24个月时,I组至V组的GMFM评分依次逐渐降低,分别为(218.64±16.07)、(211.10±13.14)、(201.80±11.54)、(193.20±12.33)和(185.40±10.74)分,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Ⅲ组住院总时间最长,其次为Ⅰ组和Ⅱ组,Ⅳ组住院总时间最短,Ⅴ组未住院;Ⅰ组住院总时间与Ⅱ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Ⅰ组和Ⅱ组的脑瘫发生率(38.10%和29.79%)明显高于Ⅲ组(21.62%)、Ⅳ组(12.00%)和V组(3.17%),且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和Ⅱ组的运动发育迟缓发生率(7.14%和10.64%)显著低于Ⅲ组(56.76%)、Ⅳ组(68.00%)和V组(36.51%),除Ⅰ组与Ⅱ组、Ⅲ组与Ⅳ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④Ⅰ组至Ⅴ组在脑瘫高危儿2岁时的预后优良率依次显著下降(Ⅰ组88.10%、Ⅱ组78.72%、Ⅲ组62.16%、Ⅳ组48.00%、Ⅴ组31.75%),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脑瘫高危儿及早进行正规康复干预尤其重要,在出生后3个月内开始正规康复干预的治疗效果最佳;出生后36个月开始正规康复干预的治疗效果次之,但仍较理想;而在出生后612个月和出生后1224个月才开始正规康复干预的治疗效果依次显著递减。
-
单位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