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括约肌间切除术治疗新辅助放化疗后低位直肠癌的近远期并发症研究

作者:秦启元; 马腾辉; 蔡建; 黄小艳; 吴雅丽; 王怀明; 王辉; 王磊*
来源:中华外科杂志, 2018, 56(12): 892-899.
DOI:10.3760/cma.j.issn.0529-5815.2018.12.004

摘要

目的探讨经括约肌间切除术(ISR)治疗新辅助放化疗后低位直肠癌的近远期并发症特点及预后因素。方法检索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结直肠癌数据库, 获得2010年9月至2017年6月接受新辅助长程放化疗及ISR根治手术的132例直肠癌患者资料, 男性100例, 女性32例, 年龄(52.9±11.4)岁, 肿瘤与肛门距离为(3.9±1.1)cm。围手术期并发症按照Clavien-Dindo分级系统记录;吻合口漏依据严重程度分为A、B、C三级, 依据诊断时间(术后30 d为界)分为早发型和迟发型;吻合口狭窄以直径12 mm的纤维结肠镜无法通过为主要诊断标准, 并根据形态分为单纯吻合口狭窄及吻合口并近端肠管狭窄。采用单因素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筛选识别吻合口漏、吻合口狭窄的预后因素。结果在132例患者中, 全量放疗和预防性造口的比例均为97.0%(128/132)。吻合口漏发生率为31.1%(41/132), 其中B、C级临床漏32例(24.2%), 中位诊断时间为术后37(65)d(范围:2~214 d), 术后30 d以上确诊的迟发型吻合口漏25例(18.9%)。随访至术后1年以上, 17.1%(22/129)的患者形成慢性骶前窦道。吻合口狭窄见于28.1%(36/128)的可评估患者, 其中单纯吻合口狭窄24例, 合并近端肠管狭窄12例。中位随访时间26个月, 因吻合口漏或狭窄接受永久性结肠造口者7例, 保留持续性回肠造口而无法回纳者20例。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 放射性肠炎是ISR术后吻合口漏的独立预后因素(OR=5.04, 95%CI:2.05~12.43, P=0.000);男性(OR=5.19, 95%CI:1.24~21.75, P=0.024)和吻合口漏(OR=8.49, 95%CI:3.32~21.70, P=0.000)是吻合口狭窄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后实施ISR具有较高的围手术期风险, 术后常发生吻合口漏且易于迁延, 同时与慢性吻合口狭窄密切相关。对于男性、存在放射性肠炎的高危患者, 术后应警惕吻合口并发症的发生。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