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肝硬化失代偿期门静脉高压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的死亡率在近30余年间明显下降,主要得益于上世纪80年代提出的"前向血流"学说和内脏血管张力理论对进展期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形成机制的阐述,并为临床治疗带来了生长抑素及其衍生物、特利加压素和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三类药物。上述药物与内镜下曲张静脉套扎、硬化剂和组织黏合剂注射等方法一起,为大幅降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出血的死亡率作出了里程碑式的贡献。近15年来,在细胞分子水平对门静脉高压患者内脏血流增加、肝窦内皮细胞结构和功能改变以及血管再生机制的深入了解,为今后更有效地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提供了许多针对发病机制关键靶点的新型候选药物。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会有更多疗效良好的新型药物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预防和治疗中发挥作用。

  • 单位
    消化疾病研究所;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