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前后广州市海珠区登革热疫情与伊蚊密度的变化及相关性研究

作者:黄晓彤; 凌远理; **连; 孙超丰; 夏芳芳; 许南瑜; 罗雷; 刘文辉*; 潘捷云*
来源: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 2022, 29(04): 229-236.

摘要

分析广州市海珠区2017—2021年白纹伊蚊种群密度、季节消长变化,为登革热的蚊媒密度监测与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收集广州市海珠区2017—2021年登革热病例资料和伊蚊监测资料,对2017—2019年和2020—2021年资料分组,分析比较新冠肺炎疫情前后登革热疫情的流行特点和伊蚊密度消长情况。结果显示,2017—2021年,广州市海珠区共报告登革热病例517例,其中2020—2021年仅报告7例,8—11月为每年登革热报告病例的高峰期。新冠肺炎疫情前,本地病例数与输入病例数(rs=0.63,P<0.05)、BI(rs=0.73,P<0.05)均呈正相关关系。伊蚊密度高峰期为5—10月,新冠肺炎疫情前后的平均BI(χ2=1 143.40,P<0.001)、MOI(χ2=188.30,P<0.001)、SSI(χ2=4 499.43,P<0.001)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表明,总体上,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前和发生后,高风险区域伊蚊密度都比低风险区域高。新冠肺炎疫情后,海珠区登革热报告病例数和伊蚊密度均降低,但是登革热高风险区域伊蚊密度依然高于低风险区域,仍存在一定的暴发风险,因此政府应继续采取更精准的措施来严防登革热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