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疣状血管瘤(verrucous hemangioma, VH)临床病理学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南省人民医院病理科2005—2020年VH病例28例, 进一步分析其临床及组织学特征,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相关指标表达情况, 荧光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PIK3CA基因突变情况(第9、20号外显子), 并随访患者。结果 28例VH男性13例, 女性15例, 男女比例1.0∶1.2, 年龄10个月至56岁(其中<18岁25例), 平均年龄9.7岁, 中位年龄4.5岁。17例发生于下肢, 7例发生于上肢, 4例发生于躯干。28例皮损呈不规则红色斑片, 缓慢生长, 部分可见红斑疣状增厚, 表面凹凸不平, 呈浅粉色或红白色。7例病变范围广, 皮损上沿至臀部, 向下至足背及脚趾, 呈暗红色至红褐色, 表面粗糙坚硬, 条带状分布并形成铠甲样外观, 周围可见卫星灶。镜下见28例病变累及范围较广, 自真皮乳头层至深部软组织均可见不同程度扩张畸形血管;其中, 真皮乳头层主要由大量增生和扩张的薄壁毛细血管和海绵状血管组成;真皮网状层及皮下筋膜层可见散在分布薄壁小血管, 内皮细胞增生不明显, 偶见乳头状增生, 筋膜层内畸形血管与宿主脂肪纤维组织混杂呈小叶状分布;表皮疣状增生, 上皮角延长并相互融合。免疫组织化学显示血管内皮细胞均弥漫强表达CD31、CD34、ERG、WT-1, GLUT-1真皮浅层血管内皮细胞阳性表达, 深部绝大部分阴性。13例行PIK3CA基因检测, 结果显示第9、20号外显子均未发现体细胞突变。获随访25例, 随访时间5个月至10年, 7例由于面积较大行多次手术切除及整形修复, 8例复发。结论 VH是一种极少见的先天性静脉畸形, 婴幼儿及儿童多见, 大多出生时即存在。好发于四肢, 尤其是下肢及肢体远端。形态学及免疫表型均具有特征性, 并需要与其他脉管畸形及消退期婴幼儿血管瘤相鉴别。少数病例易术后多次复发, 需长期随诊。
-
单位河南省人民医院; 郑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