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以全国3 610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为研究对象,运用空间计量方法分析非遗的类型结构和空间分异特征,采用空间关系模型分析全国及各城市非遗与A级旅游景区、传统村落、博物馆等有形空间载体的空间关系,并运用K-means聚类法划分出具有相似优势的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类型区。研究发现:(1)类型结构上,传统技艺、民俗类非遗数量较多,传统技艺、传统美术、民俗、传统医药等非遗占比有所提升,更加融入国家战略、服务社会经济发展。(2)空间分布上,呈现“南多北少,东西部多、中部少”及连片状分布特征,拥有2个高密度区、3个次高密度区。近年来,拥有非遗的城市数量逐渐增多,但仍主要集中在直辖市、省会城市、沿海开放口岸和少数民族集聚地。非遗与A级旅游景区、传统村落、博物馆的空间分布均存在显著的正向关联,与旅游融合发展潜力分别为中等、较低、较高。(3)全国可分为四大类型区,A级旅游景区—博物馆优势区包括北京、上海、重庆等10个城市,主要为直辖市和省会城市;传统村落优势区包括黔东南、晋城、黄山等20个城市,主要为历史文化名城和少数民族集聚地;次级优势区包括嘉兴、潍坊、济宁等51个城市,山东、浙江、江苏数量较多;低优势区遍布全国。最后,对全国和不同类型区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提出针对性对策。
-
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江苏省地理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协同创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