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020年国家新闻出版署印发的《报纸期刊质量管理规定》明确提出,期刊编校差错率不超过万分之二的,其编校质量为合格,但是实际工作中稿件清样差错率经常出现大大超过这个限值的情况。在编校流程前端尽量减少稿件编校差错,降低清样差错率,对降低期刊编校质量不合格风险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围绕《中国药房》这一药学类综合学术期刊,通过分析编校工作中的差错实例,总结医药领域期刊所载文稿的差错风险特点及成因。文章发现,医药类文章由于数据量大、涉及实验/试验操作步骤复杂、参考文献数量多等,所以出现逻辑性和事实性方面隐性差错的风险更大;此外也存在政治、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差错风险。针对这些特点,文章提出了从意识层面和技术层面降低清样差错率的综合举措建议。首先,在意识层面上,建议强化、提升编辑的责任心和职业素养,使其保持严谨的态度和善于质疑的精神,勤于核查,特别是对数据和专业术语等。其次,在技术层面上,建议多措并举,具体包括:明确清样编校的基本总则为模块化与流水线作业,避免注意力分散;采用纸质版和电子版等多种介质交替,消除审美疲劳;善用黑马、方正等智能审校软件,结合人工查漏补缺;充分利用必应词典、Grammarly等英文翻译检查工具;有效利用善锋等参考文献自动校验工具,巧用铅笔标记、Excel软件核算数据等技巧。通过一系列措施,控制清样差错率,提高期刊的编校质量,为期刊高质量发展打好基础。

  • 单位
    重庆市肿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