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将CO2注入不可采煤层地质封存既是降低温室气体效应最理想选择之一,也是煤炭工业降低CO2排放、实现低碳化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然而,煤层CO2地质封存悬而未决的关键问题是:“注入煤层中的CO2到底能否长期停留而安全封存?”。鉴于此,本文在弄清煤体CO2解吸滞后规律的基础上,揭示超临界CO2解吸滞后机理,建立煤层CO2地质封存量化模型,探讨利用解吸滞后实现煤层CO2长期安全封存。研究表明:煤中超临界态CO2解吸滞后程度大于亚临界态CO2,在超临界阶段,吸附与解吸等温线形成近似“平行线”的稳定滞后特征;解吸滞后的本质原因是煤中微纳米级亲水性孔隙形成弯液面、产生强大毛细压力、渗吸液态水、截断并固定超临界CO2流体、最终形成了CO2残余封存,例如,煤中直径40~10nm圆柱形无机孔隙可产生7.30~29.12MPa毛细压力,足以封堵超临界态CO2;以九里山煤样解吸等温线数据为例,采用基于煤层CO2解吸滞后的地质封存量化模型,评估出900~1500m深部二1煤层封存总量稳定在35~37m3/t,其中,吸附封存约占80%,残余封存约占15%,而结构封存仅占5%;解吸滞后启示我们应尽可能采取措施提高煤层残余封存CO2比例,原因是毛细堵塞的残余封存CO2较围岩密封的游离和吸附CO2更安全且没有泄露风险,煤层灰分、水分、孔隙尺寸和形貌等物性参数是影响残余封存效率的主要因素,因此,采取措施改变煤层物性参数增大残余封存比例,对于解决煤层CO2封存安全性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