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酸汤发酵过程中微生物区系及挥发性物质组成变化分析

作者:何扬波; 李国林; 李咏富; 罗兴邦; 罗其琪; 石彬; 段召燕; 刘宁
来源:食品工业科技, 2022, 43(19): 177-190.
DOI:10.13386/j.issn1002-0306.2021120301

摘要

本研究以红酸汤的调配原料辣椒和西红柿酸汤为研究对象,采用Illumina MiSeq测序、总酸滴定、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等设备或方法,对两种酸汤发酵过程中的微生物区系、总酸、pH和挥发性物质的变化趋势予以分析。结果表明,纳木雷氏乳杆菌(27.67%)和戊糖乳杆菌(41.75%)分别为辣椒酸汤和西红柿酸汤的优势乳酸菌;汉逊德巴利酵母(76.05%)和膜璞毕赤酵母(80.88%)则分别为两种酸汤发酵后期的优势真菌。发酵过程中,辣椒和西红柿酸汤的pH和总酸含量于21~28 d之间达到或接近极值,分别为3.57、3.25和42.87 g/kg、47.52 g/kg。挥发性物质方面,辣椒酸汤和西红柿酸汤中分别检测到醇、酮、醛、酯等各类化合物156和92种。其中,酯类(24.99%)、萜烯类(20.21%)和酮类(17.60%)是辣椒酸汤在发酵早期(1 d)含量较高的几类化合物;西红柿酸汤中则以醛类(41.30%)和酮类(20.28%)化合物为主。随着发酵期变化,辣椒酸汤的主要风味物质为醇类、酯类化合物,以芳樟醇(10.43%)、十六酸乙酯(12.12%)等为代表;西红柿酸汤中则以醇类和酚类为优势,其中,苯乙醇(31.93%)、4-乙基苯酚(8.71%)为西红柿酸汤风味贡献了重要作用。综上所述,自然发酵酸汤中的优势功能微生物为乳酸菌和酵母菌,且可发酵后21~28 d内得到高于25 g/kg的总酸含量,符合红酸汤产品的质量要求,挥发性物质随发酵期变化差异较大,相关数据可为酸汤直投式发酵剂研制及加工工艺优化提供参考。

  • 单位
    东北农业大学; 贵州省现代农业发展研究所; 贵州金沙冠香坊调味食品有限公司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