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讨患者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后,发生术后胰腺炎的危险因素,建立定量风险预测模型,并进行外部验证。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行ERCP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603例于2017年1月-2021年1月行ERCP的患者为建模组,205例于2021年3月-2022年3月行ERCP的患者为验证组,根据亚特兰大标准,建模组45例ERCP后发生胰腺炎,验证组23例ERCP后发生胰腺炎。比较建模组胰腺炎患者与无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生化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ERCP后发生胰腺炎的危险因素,建立风险预测模型,并进行外部验证。结果 单因素分析发现,两组患者年龄、胃切除术史、胆总管结石、乳头孔类型、胰腺导丝通道、括约肌切开术、血清总胆红素和白蛋白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胃切除术史(■=6.417,95%CI:1.900~21.675,P=0.000)、胆总管结石(■=3.442, 95%CI:1.496~7.917, P=0.000)、结节型乳头孔(■=2.447, 95%CI:1.072~5.585,P=0.018)、胰腺导丝通道(■=3.673,95%CI:1.609~8.383,P=0.000)、括约肌切开术(■=1.758,95%CI:1.140~2.711,P=0.004)、总胆红素升高(■=1.415,95%CI:1.084~1.847,P=0.008)和白蛋白降低(■=1.239,95%CI:1.016~1.510,P=0.010),是ERCP后发生胰腺炎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风险预测模型Y=-1.023+1.859×(胃切除术史)+1.236×(胆总管结石)+0.895×(结节型乳头孔)+1.301×(胰腺导丝通道)+0.564×(括约肌切开术)+0.347×(总胆红素升高)+0.214×(白蛋白降低)。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 curve)显示,在建模组与验证组中,模型预测胰腺炎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95和0.864。对模型中各个变量进行赋值后,分为低风险(0~5分)、中风险(5~10分)和高风险(≥10分),建模组与验证组中,高风险患者胰腺炎实际发生率明显高于低风险患者,高风险患者胰腺炎实际发生率明显高于中风险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胃切除术史、胆总管结石、结节型乳头孔、胰腺导丝通道、括约肌切开术、总胆红素升高和白蛋白降低,是ERCP后发生胰腺炎的独立危险因素。笔者建立的定量风险预测模型,对胰腺炎的预测效能好,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 单位
    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