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观察并分析青少年不同类型非病理性高度近视(HM)患眼黄斑区浅层视网膜血流密度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22年3~8月因近视就诊于聊城爱尔眼科医院的青少年117名117只眼纳入研究。根据等效球镜度(SE)和角膜曲率, 将受检者分为轻度近视或正视眼组(对照组)、HM组、隐匿性HM(OHM)组、超HM(SHM)组, 分别为30名30只眼、28名28只眼、35名35只眼、24名24只眼。受检者均行医学验光、眼压、光相干断层扫描(OCT)、OCT血管成像(OCAT)检查以及眼轴长度(AL)、角膜曲率测量。屈光度数以SE表示。采用OCTA仪对受检眼黄斑区6 mm×6 mm范围进行扫描, 软件自动将其划分为以黄斑中心凹为中心的3个同心圆, 分别是直径1 mm的中心区, 1~3 mm的内环区, 3~6 mm的外环区。测量黄斑区整体及不同分区浅层视网膜血流密度(SRVD)、浅层视网膜血流灌注密度(SBPD)以及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周长(PERIM)、非圆度指数(AI)、视网膜厚度。多组间数据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最小显著差法t检验。AL、角膜曲率、眼压与黄斑各区域SRVD、SBPD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对照组、HM组、OHM组、SHM组受检眼黄斑区整体以及中心区、内环区、外环区SRVD、SBPD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心区以及外环区上方、下方、颞侧视网膜厚度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鼻侧视网膜厚度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RIM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AZ面积、AI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 AL与黄斑区整体及中心区、内环区、外环区SRVD、SBPD呈负相关(P<0.05);角膜曲率、SE与黄斑区整体及中心区、外环区SRVD、SBPD呈正相关性(P<0.05)。AL与外环区各区域视网膜厚度呈负相关(P<0.05);SE与外环区上方、下方、颞侧视网膜厚度呈正相关(P<0.05)。AL与FAZ面积、AI呈负相关(P<0.05);SE与FAZ面积、PERIM呈正相关(P<0.05)。视网膜厚度与中心区SRVD、SBPD呈正相关(P<0.05)。结论青少年不同类型HM的SRVD、SBPD均呈不同程度降低;中心区视网膜厚度变厚, 外环区视网膜出现薄变, 随SRVD降低, 视网膜厚度逐渐变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