胫骨骨膜侧向牵张术治疗下肢慢性缺血性疾病

作者:曾纳新; 曹政; 游艺; 甘萌; 彭新宇; 徐威; 吴文皋; 许进军; 汤银魁; 王栋; 王斌; 李岩; 张永红*; 秦泗河
来源:中华骨科杂志, 2021, 41(22).

摘要

目的探讨胫骨骨膜侧向牵张术治疗糖尿病足和脉管炎足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0年5月采用胫骨骨膜侧向牵张术治疗并获得随访的13例(16足)患者资料, 男9例(12足), 女4例(4足);年龄39~77岁, 平均66岁;左足7例, 右足9例;5例为糖尿病足, 1例为糖尿病足合并动脉硬化闭塞症, 2例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5例为动脉硬化闭塞症。术中将胫骨骨膜切开并置入牵张装置, 其中3例双足溃疡者胫骨骨膜牵张器安置于较为严重的一侧。术后第3天起开始牵张骨膜, 速度约0.75 mm/d, 调整时限为2周, 2周后手术取出牵张装置。评价术后足部毛细血管充盈和创面恢复情况, 对手术前、后的足部皮温、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足末梢血氧饱和度进行统计学分析, 同时采用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 CTA)观察双下肢血管情况。结果术后13例患者均获得随访, 随访时间2~12周, 平均3.85周;术前13例患者VAS评分为(5.31±1.84)分(范围2~9分), 术后2周为(2.46±1.39)分(范围1~6分), 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124, P<0.001)。术前1例患足血氧饱和度未测出, 其余12例为87.83%±14.83%(范围50%~98%), 术后2周为92.33%±7.91%(范围75%~99%), 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24, P=0.285)。术前10例患者足部皮温为(35.68±0.85)℃(范围34.00~36.60 ℃), 术后为(36.23±0.46)℃(范围35.50~36.90 ℃), 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97, P=0.008)。术后2周毛细血管充盈试验示毛细血管充盈反应较术前明显改善。所有患者均于术前行CTA检测, 11例患者术后2周取出牵张装置后复查CTA, 与术前CTA相比手术侧肢体可见明显的新生血管显影。除1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患足疼痛为主, 无创面症状)外, 其余12例患者中2例因合并心衰或肾衰而致创面未愈合、另外10例于术后1个月创面明显好转。结论胫骨骨膜侧向牵张术可用于治疗下肢慢性缺血性疾病, 术后疗效满意。

  • 单位
    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附属康复医院;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岳阳市第一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