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讨光动力疗法、喷砂、钛刮匙不同的去污方式对钛表面形貌及细菌黏附的影响,为种植体周围病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分别将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和具核梭杆菌(Fusobacterium nucleatum,Fn)接种于经抛光处理的钛试样表面,培养后使用不同去污方式对钛试样表面进行处理。根据不同去污方式将钛试样分为无处理对照组、光动力组、喷砂组、钛刮匙组。原子力显微镜观测钛表面粗糙度变化,扫描电镜、活/死菌染色实验观察钛表面剩余细菌情况;在去污后的钛试样表面重新接种Pg和Fn后观察细菌再黏附情况。结果 原子力显微镜观测表面粗糙度结果显示钛刮匙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光动力组及喷砂组(P<0.05),对照组、光动力组及喷砂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接触角测量结果显示各处理组表面接触角均小于对照组(P<0.05)。扫描电镜结果显示,钛试样表面去污后对照组表面剩余细菌数量较多,且细菌相对集中,光动力组、喷砂组、钛刮匙组表面细菌散落分布,数量较少,且光动力组表面大部分细菌菌体破裂。活/死菌染色实验结果显示光动力组表面死菌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喷砂组及钛刮匙组(P<0.05),喷砂组和钛刮匙组表面剩余细菌以活菌为主;喷砂组表面剩余细菌黏附量与对照组及光动力组、钛刮匙组相比显著减少(P<0.05)。钛试样表面细菌再黏附的扫描电镜及活/死菌染色结果显示,钛刮匙组表面牙龈卟啉单胞菌有聚集现象,其表面细菌黏附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光动力组及喷砂组(P<0.05)。结论 喷砂去污效果优于光动力疗法和钛刮匙,但并不能完全清除细菌污染;光动力疗法杀菌效果优于喷砂和钛刮匙;在临床实践中可以考虑喷砂和光动力疗法相结合的方法治疗种植体周围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