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观察血管增生性肿瘤的多种眼底影像学检查方法图像特征及激光治疗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血管增生性肿瘤14例14只眼的眼底影像学检查资料,男性8例,女性6例;年龄25~51岁,平均年龄40.7岁。所有患者均接受视力、裂隙灯显微镜联合前置镜、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及B超后确诊,部分患眼进行了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分析患眼的眼底彩照、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及B超及OCT图像特征。并对部分病例行相应治疗干预。结果:13例因视力下降,部分伴有黑影飘动来诊,视力0.1~0.8,黄斑水肿,多伴硬性黄色点状渗出。12只眼出血渗出隆起病灶位于周边部下方包括鼻下颞下居多;B超检查病灶为中高回声实质占位病灶隆起在1.26~2.2 mm,基底最大直径2.4~8.3 mm,伴视网膜浅脱离水肿及局部出血渗出;1例玻璃体出血;FFA隆起病灶早期充盈,动静脉期开始渗漏,瘤体-视网膜毛细血管网,周围有出血及毛细血管无灌注区,12例患者伴有黄斑部血管渗漏;OCT检查;黄斑部水肿12例,3例OCT显示病灶位于视网膜内层,反射高团块状病灶。根据患者不同临床表现,选择性应用不同治疗方法治疗,激光光凝病灶及附近毛细血管无灌注区3例,光凝与anti-VEGF联合治疗1例,PDT治疗2例,PDT联合anti-VEGF治疗1例,7例患者因不同原因未接受治疗,其中1例因玻璃体积血持续进展(视力FC/BE)于1个半月后行玻璃体切除加光凝手术,1例6个月后发展为牵引性视网膜脱离(HM/BE)行玻璃体切除光凝视网膜复位术。随访时间平均32个月(12~48个月)。结论:血管增生性肿瘤病灶多位于周边部,可致黄斑水肿渗出,荧光血管造影,B超及OCT多种眼底影像学检查相结合可有助于全面了解血管增生性肿瘤疾病的表现特征,自然病程可发展为玻璃体出血甚至牵引性视网膜脱离,应根据临床表现采取激光光凝PDT治疗,必要时联合anti-VEGF治疗。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