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无为而治"命题旨在论证大有作为的正确途径和治国理政的最高境域。在先秦,"无为"的通用词义是实有似无、无以名状的大作为,而虽大若无乃是"无"字固有之义。构成"无"字正体的乚(隐)、人、無是揭示无为而治命题意义之源的三个关键字符。"乚"表达隐匿遁形、虽有若无之义,"人"表达人为故意之义,"無"表达丰大之义,因而"无"字的本义是丰大因故意隐匿而遁形,可以表达多若少、大若小、实若虚、有若无之义。与天道相互诠释的"无"还可标示最高境域。"有"字本义是不宜有。"无为"与"有为"都是有为;理应作为,为而适宜,谓之"无为";不应作为,为而不宜,谓之"有为"。将无为与有为截然对立的评说方式是不恰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