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研究西洋参栽培过程中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差异性,为阐释西洋参连作障碍的形成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分别采集未种植西洋参、种植1~4年的西洋参根际土壤,基于Miseq高通量测序平台,进行细菌16S rRNA序列V3-V4区的高通量测序,对西洋参栽培过程中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差异性进行分析和功能预测。结果 通过MiSeq测序共得到1243038条优化序列,其中A组注释4458个OTU,B组注释3991个OTU,C组注释4974个OTU,D组注释4279个OTU,CK组注释3071个OTU。随着西洋参种植年限的增加,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的种类及多样性均呈现下降趋势。在细菌门分类水平上,土壤中主要优势菌群落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ota)、绿弯菌门(Chioroflexi)、厚壁菌门(firmicutes);在纲分类水平上优势菌株相差较大,孢杆菌纲(Bacilli)、梭菌纲(Clostridia)、放线菌纲(Actinobacteria)与种植年限呈负相关;从属水平聚类分析中,A和B根际土壤在属水平上群落结构具有更高的相似性,而D根际土壤样品中的土壤细菌群落相似度较低;PICRUSt分析表明西洋参根际土壤群落在新陈代谢等22个功能方面比空白土壤高。结论 西洋参栽培过程中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相似性及群落多样性呈连续渐次变化,西洋参根系从土壤中获得部分物种并发生了连续积累或消减,形成特定的细菌群落,为阐述西洋参连作障碍形成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
单位山东省中医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