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光子成像技术在大鼠放射性皮肤损伤修复评估中的应用

作者:贺改英; 勾文峰; 王毅; 侯文彬; 唐靖惠; 马淑骅; 孙娅楠; 杨伟峰; 方蔷; 李祎亮*
来源: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21, 41(12).

摘要

目的采用双光子激发荧光(TPEF)成像技术, 无创、活体评估X射线引起大鼠皮肤放射性损伤发展和修复过程。方法 24只SD大鼠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4组, 健康对照组、25 Gy组、35 Gy组和45 Gy组, 每组6只。照射后不同时间评估皮肤损伤程度, 通过TPEF成像技术在体检测表皮细胞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 [NAD(P)H]和真皮胶原纤维荧光信号的病理改变。结果第10天, 各辐射组大鼠出现红斑和脱皮;第15~20天, 随着辐射剂量地增加, 辐射组出现递进性的渗出、水肿和溃疡;第25天, 25 Gy组开始修复, 其他组仍有渗出和溃疡。第10天, 25、35和45 Gy组表皮细胞NAD(P)H荧光信号减少, 乳头层和网状层荧光信号值减少,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145、28.303、26.989、6.654、7.510、7.997, P<0.05);第30天, 25 Gy组表皮细胞NAD(P)H和真皮胶原纤维开始修复, 颗粒层、棘层和基底层细胞出现荧光信号, 35、45 Gy组未出现NAD(P)H荧光信号;25 Gy组乳头层和网状层荧光信号均逐渐增高, 但仍低于健康对照组(t=115.133、17.431, P<0.05), 而45 Gy组未出现荧光信号。结论 TPEF技术可以无创、活体检测X射线照射后表皮细胞和真皮胶原纤维信号损伤和修复的病理变化。

  • 单位
    放射医学研究所; 吉林农业大学; 中国民用航空总局民用航空医学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 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学实验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