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分析我国成年人牙齿缺失及修复需求情况,并探索相关影响因素,为我国成年人牙齿缺失的防治工作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研究于2022年6月至2023年1月在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预防科教研室进行。采用2015年第四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中成年人35~44岁、55~64岁、65~74岁年龄组数据,纳入包含前牙、前磨牙、第一磨牙和第二磨牙在内的28颗牙的调查数据。经分层后加权处理,分析缺失牙数、缺牙率、存留牙不足20颗、存留牙不足8颗等牙齿缺失情况,以及人均残根数、人均修复需求牙数、修复需求人群比例等修复需求情况;并对可能的影响因素(包括:社会人口因素、口内因素、口腔健康知信行因素、口腔卫生服务利用因素、口腔及全身情况自我评价因素等)进行分析。结果 35~44岁、55~64岁、65~74岁年龄组调查人数分别为4410、4623、4431人,共13 464人。所有数据加权处理后,我国成年人缺牙率为56.9%,人均缺失牙数3.28颗,存留牙不足20颗的人群比例为11.8%,存留牙不足8颗的人群比例为3.5%;人均修复需求牙数3.86颗,修复需求人群占比59.2%。随着年龄的增大,缺牙率、人均缺失牙数、残根数、修复需求牙数、修复需求人群比例均增加。35~44岁、55~64岁、65~74岁年龄组修复需求人群比例(33.9%、69.5%、83.9%)均高于同年龄组的缺牙率(32.4%、66.3%、81.7%)。分析各年龄组不同性别、城乡的调查对象发现,55~64岁年龄组男性调查对象的部分牙齿缺失相关指标较女性差,而35~44岁年龄组的男性调查对象修复需求牙数及修复需求人群比例小于女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相对于农村,高年龄(55~64岁、65~74岁)组城市调查对象的部分牙齿缺失和修复需求相关指标均较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中,西藏自治区人均缺失牙数[(6.51±7.98)颗]及缺牙率(76.7%)均相对较高,湖南省人均缺失牙数[(2.20±4.34)颗]及缺牙率(45.5%)相对较低;西藏自治区人均修复需求牙数[(7.88±8.60)颗]及修复需求人群比例(81.8%)均相对较高,内蒙古自治区人均修复需求牙数[(2.36±5.32)颗]及修复需求人群比例(35.7%)相对较低。与缺牙率及修复需求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高年龄、受教育程度低、有附着丧失、全身健康状况自我评价好、口腔健康状况自我评价差;此外,农村、少数民族、家庭人均收入低还是影响修复需求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 <0.05)。结论 我国成年人牙齿缺失形势严峻,应着眼于少数民族、农村、受教育程度低、家庭经济状况较差的老年人群体。建议加强口腔卫生宣教,改善老年人口腔健康知信行状况,完善老年人牙体修复治疗相关医保制度体系,以提高天然牙存留率。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