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观察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胸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并肋间痛患者的疗效,并初步分析其原因。方法: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共纳入188例行椎体后凸成形术的胸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按照患者是否有肋间痛分为肋间痛组和无肋间痛组。术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两组的疗效。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骨折部位、骨密度、骨折类型,骨折严重程度,分析肋间痛出现的原因。结果:肋间痛组为38例,无肋间痛组为150例,肋间痛的发生率为20.2%。随访时间为615个月,平均为8.3个月。两组术后VAS评分及ODI指数均明显下降(P<0.05);组间比较,术后3 d及术后1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肋间痛组的患者扁平形骨折及严重骨折出现率高,两组骨折类型和骨折严重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椎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的肋间痛与骨折类型和骨折严重程度有关。椎体后凸成形术对肋间痛有缓解不佳的可能,尤其是术后早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