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拐卖妇女自秦汉时期就被规定为犯罪行为,然而延至清代每年仍然有不计其数的妇女被迫与家庭分离。究其原因,古代立法者对于拐卖妇女的关注点大多在于罪与罚的方面,却不将这一行为的罪与非罪划出一道明确的分界线。在古代本就有“人市”的存在,在“人市”与封建家长制的双重作用下,妇女被家主卖出的行为无法界定为拐卖妇女,这就使得民间买卖妇女的现象成为了拐卖妇女犯罪的保护伞。本文将选取个案作为分析底本,阐释在拐卖妇女案件中参与各方的诉求与价值取向,并分析拐卖妇女在清末为何无法落实到司法实践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