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鲜猪肉在贮藏过程中生物胺含量变化及不同包装方式对生物胺含量变化的影响研究

作者:赵红波; 叶磊海; 杨黎耀; 郎欢; 陆燕萍; 柴振林; 欧菊芳*
来源: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23, 14(12): 126-135.
DOI:10.19812/j.cnki.jfsq11-5956/ts.2023.12.005

摘要

目的 研究冷鲜猪肉在35℃下贮藏过程中生物胺的变化情况,以及不同包装方式(高氧气调包装、高氧气调包装结合隔热材料、真空包装和真空包装结合隔热材料)对冷鲜猪肉贮藏过程中生物胺变化的影响。方法 将新鲜猪肉胴体快速冷却后切割,按照不同包装方式分组包装,以无包装为对照组,在35℃下贮藏,于0、12、24、36、48、60 h对96份样品中生物胺含量和种类进行检测,分析不同包装条件下样品生物胺变化情况。结果 精胺和亚精胺在不同包装方式下0~60 h内均有检出;腐胺和尸胺在4种包装方式和无包装方式下的含量始终较高。与对照组相比,真空包装腐胺和尸胺检出时间延缓了24 h,组胺和酪胺检出时间延缓了12 h;在真空包装结合了隔热材料之后,腐胺、尸胺、组胺和酪胺的检出时间延缓了12 h。与真空包装比,高氧气调包装组胺始终未检出,腐胺、尸胺和酪胺的检出时间延缓了12 h,且含量更低,在高氧气调包装结合了隔热材料之后,这3种生物胺的检出时间进一步延缓12h。结论 精胺和亚精胺是冷鲜猪肉中天然存在的生物胺;腐胺、尸胺和酪胺是冷鲜猪肉腐败过程中产生的主要生物胺种类,且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其含量显著增加,其中腐胺和尸胺含量较高,是影响冷鲜猪肉质量安全的主要生物胺。真空包装和高氧气调包装均能有效抑制生物胺的形成,就包装方式而言,相较于真空包装,高氧气调包装能更有效地抑制生物胺的产生,就有无隔热材料而言,结合隔热材料能更有效地抑制生物胺的产生。

  • 单位
    浙江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浙江公正检验中心有限公司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