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胶东焦家式金矿类型及其成矿理论

作者:宋明春; 李三忠; 伊丕厚; 崔书学; 徐军祥; 吕古贤; 宋英昕; 姜洪利; 周明岭; 张丕建; 黄太岭; 刘长春; 刘殿浩
来源: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4, 44(01): 87-104.
DOI:10.13278/j.cnki.jjuese.201401108

摘要

胶东焦家式金矿是中国最重要的金矿类型,是受构造控制的热液型金矿,可分为破碎带蚀变岩型、含金石英脉型、破碎带石英网脉带型、硫化物石英脉型、层间滑动构造带型、蚀变砾岩型和盆缘断裂角砾岩型等亚类。金矿成矿时期为早白垩世,成矿物质来源于强烈的壳幔相互作用,常具有绢英岩化、黄铁矿化、硅化、钾化等矿化蚀变,金矿体产出具有尖灭再现、分支复合、侧伏、斜列、叠瓦规律。岩浆热隆、流体活动、伸展拆离是导致胶东大规模金矿形成的三大关键要素;早白垩世壳幔同熔岩浆活动分凝和激活的围岩流体是金矿迁移、富集的载体;岩浆上隆产生的伸展拆离构造为金矿成矿提供了有利空间。据此,提出了焦家式金矿"热隆-伸展"成矿理论。焦家式金矿形成于早白垩世中国东部岩石圈大规模减薄阶段,受伸展构造系统控制。控矿构造沿倾向呈现陡缓相间的倾角变化规律,金矿主要沿断裂倾角变化的平缓部位和陡、缓转折部位富集,构成"阶梯式"分布型式。

  • 单位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山东省地质科学研究院; 国土资源部; 中国海洋大学

全文